Re:source

如何找到想做的事

如何找到想做的事

前言

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,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,有很多人不是因为自己喜欢什么、擅长什么来选专业,而是父母让我选什么,老师让我选什么,现在什么行业更热门选哪个。

甚至大学毕业了,也依然不知道自己应该找一份怎么样的工作。明明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有 13/16 年的时间,学生却没有学习探索自己喜欢什么、擅长什么,这很奇怪。

最近工作中也发生了一些事情:

  1. 磊哥某天提到了有多少人是真正热爱写代码

  2. 新来的实习生为了自己的兴趣与人生/职业规划最终选择了微软的 offer

让我也开始重新思考当前的工作是我想要的嘛?正好最近又读完了《如何找到想做的事》这本书,和最近遇到的事情或多或少有点联系,于是结合这本书的内容来聊聊。

为什么要找到想做的事
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时刻:

  • 这份工作太没有意思了/太痛苦了,不知道要不要继续下去

  • 下了班之后依然精神满满,但是不知道该做什么,那就刷抖吧

  • 为什么我上班这么累,回家只想躺平,人家却下了班还有精力学习,做 Side Project

以上时刻绝大多数原因是因为你当前正在进行的工作,不是你喜欢的、擅长的。

我一直认为,找工作要挑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,从大学本科毕业 22 岁开始算,法定退休年龄现在是 60 岁(男),50岁(女),未来极大概率还会推迟退休年龄,这意味着至少要上 30 年班。既然是一个漫长的战役,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自己想做的事作为自己的工作呢?

把想做的事作为自己的工作,可以使自己不断成长,进入成长循环:

  • 从自己想做的事中学习成长

  • 获得报酬

  • 将报酬投资于学习

  • 用更精进的技术获得更高的报酬

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。

如果不能将想做的事作为工作,那就会进入恶性循环:

  • 第一种循环:通过其他手段来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

  • 第二种循环:因为对工作没兴趣,也就没有学习动力,所以无法成长

我们一直聊到的自驱,其实也来源于自驱学习的内容是自己想做的。

如何找到真正想做的事

在《如何找到想做的事》中,作者提出了本书核心:自我认知法,自我认知法的三大支柱:

  1. 喜欢的事

  2. 擅长的事

  3. 重要的事

组成了两个重要的公式:

  1. 喜欢的事 ✖️ 擅长的事 🟰 想做的事

  2. 喜欢的事 ✖️ 擅长的事 ✖️ 重要的事 🟰 真正想做的事

首先公式一简单来说,想做的事就是用擅长的方法做喜欢的事,我们先来定义一下喜欢的事和擅长事。

喜欢的事指向自己有热情的领域,或者解释成行业也可以,比如心理学、金融、计算机等等。

擅长的事指自然而然就比别人做得好,做起来不觉得痛苦,令人心情舒畅的事。但它不等同于技能和知识。擅长的事是天生的,而技能和知识是后天学习掌握的。因此我觉得所谓擅长的事,和MBTI性格很类似,MBTI根据能量态度、感知功能、判断功能、生活态度四个向度划分成十六种不同的人格,每种人格其实都有自己擅长的事。

如上所述,想做的事就是用擅长的事来做喜欢的事。举个例子,喜欢时尚,擅长动手做东西,那么想做的事可能就是做与时尚相关的东西。

很多人在考虑想做的事的时候,只关注了喜欢什么,比如喜欢书,所以想开书店,很明显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。

公式二,在公式一的基础上加了重要的事,又可以称之为价值观。重要的事表示状态,大多数时候就是想如何生活,比如想自由的生活,想稳定的生活等等。

重要的事可以衍生出工作目的。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工作?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为了赚钱,那赚钱是为了什么?为了按照自己期望的样子生活。这便是工作目的,但事实上每个人的工作目的是不一样的,记得之前看过这么一段话:

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,做事情的时候不要「骗自己」,工作不是目的,要从工作中获得什么,用一段鸡汤来说:如果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,那就好好生活,如果工作让你快乐,那就认真工作

也是异曲同工之妙。

总结

于公,希望现在的工作就是你想做的事,有足够的动力保持自驱;

于私,我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,至少不要”痛苦”地赚钱,与君共勉。

也推荐你读读《如何找到想做的事》,这本书中还包含了具体的方法来帮助你找到你自己喜欢的事、擅长的事、重要的事。